陈炯明背信叛变
1922年2月3日,孙中山下令北伐,以李烈钧为参谋长,胡汉民为文官长,朱培德为滇军总司令,彭程万为赣军总司令,谷正伦为黔军总司令。兵分两路:李烈钧率滇、黔、赣各军为第1路进攻赣南和鄂东;许崇清率本部粤军为第2路联合湘军,出湖南,直攻武汉。
陈炯明却勾结吴佩孚,反对北伐,又联合湖南督军赵恒惕,阻止北伐军入湘。他在“库储支绌,亟须统筹收束”的借口下,一次裁兵达20营之多,这对北伐无异于釜底抽薪。陈对于接济北伐的承诺,以两面派的手法,加以抵制。时近半年,汇至桂林的款不足10万,子弹未送一颗。
孙中山率北伐军抵达梧州,电召陈炯明来梧面商北伐问题,却遭陈炯明的拒绝。孙中山再派廖仲恺到广州力劝陈炯明赴梧州与孙中山面商北伐问题,陈炯明仍拒绝前往。
孙中山准陈炯明辞去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总长之职,保留其陆军总长一职,令其先返海丰家中休养,以示警告。
4月23日,孙中山返抵广州,即委任陈炯明为北伐军第1军总司令,并向陈炯明表示:“不生异词,必当倚任如前。”他又派伍朝枢、古应芬、居正、廖仲恺、马君武、汪精卫、程潜等到惠州、敦促陈炯明回省城。许崇清、魏邦平、梁鸿楷、李福林、黄大伟、李云复、徐军雁等粤军将领,致电陈炯明,劝其返穗。
但陈炯明拒绝出任北伐军第1军总司令,声称“自今后,息影田庐,躬耕养母。”
陈炯明表面上造成放刀成佛、卖剑买牛的假象,暗地里却积极筹兵备械,图谋不轨,设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诡计。他从广州退回惠州时,就从广州兵工厂、永济火药库及汕尾兵工厂带走大批枪支弹药,并在一个月内,添募40余营新兵,为发动叛乱积极作准备。
孙中山对北伐抱着一息尚存、此志不懈的精神,于5月6日从广州赴韶关督师,设大本营于韶关。他举行北伐誓师大会,发布总进攻令,北伐军分3路6防线,向江西发起进攻。
6月13日,北伐军攻占赣州,直系军阀陈光远弃城而逃。随后,北伐军进据吉安,直逼南昌。
正当北伐军跃马挥戈、节节胜利之时,陈炯明发动了反革命叛乱。陈炯明部叶举、翁式亮、杨坤如等于5月18日率部进入广州,设总指挥部于白云山郑仙祠。要求孙中山恢复陈炯明各职,并罢免伍朝枢、胡汉民、蒋尊簋、廖仲恺、谢慧生、程天斗等人之职,革除许崇清军长职务,粤军全部归陈炯明管辖,否则即以武力解决。
孙中山始终动以至诚,采纳汪精卫的建议,任命陈炯明为陆军总长办理两广军务,所有两广军队,悉归其节制调遣。陈炯明仍以两面派的手法对付孙中山,表示:“愿竭能力以副委任。倘有不听吾命令而反对中山者,吾唯有自杀以谢国人”,暗地里却加紧筹饷,并密令叶举诸部接收兵工厂,占领石井军火药库。在粤汉铁路沿线布防,在新街铁路站以南一带抢修碉堡和战壕。
叶举诸部盘踞广州,向财政部闹索饷风潮。孙中山令廖仲恺筹款清还军饷。他们领取军饷后,又故意向省银行强迫兑现,造成挤兑风潮,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
乱云飞渡,形势日益险恶。廖仲恺为了稳定广州局势,电请孙中山返穗坐镇,震慑邪气。6月1日,孙中山回到广州,致电陈炯明速来共商大计,陈炯明拒不应命,加紧与吴佩孚勾结。
早在1922年4月初,吴佩孚便偷偷地派人去广东,与陈炯明联系,要陈炯明武力反对孙中山北伐。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科研从博士生开始》《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整座大山都是我的猎场》《我的模拟长生路》《替嫁多年后》《我娘四嫁》《泰昌大明》《官场:救了女领导后,我一路飞升》《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渣攻改造,BE改写HE》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