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名人之七》转载请注明来源:黑岩小说网hyxs2.com
忽必烈
元世祖(1215—1294),元代皇帝,名忽必烈。又称薛禅皇帝,1260—1294年在位。蒙哥汗(宪宗)弟。蒙哥汗元年(1251年),受命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三年率军攻云南,次年灭大理。次年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即大汗位,始建年号中统。其幼弟阿里不哥联合漠北、中亚诸王在和林(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厄尔德尼召北)自立为汗,被他出兵击败。至元元年(1264年)定都燕京(后称大都,即今北京)。八年,定国号为元。随后对南宋发动进攻,十三年灭宋,继又消灭南宋流亡政权,至元十六年,统一全国。以后曾向邻国发动多次进攻,屡遭失败。在位期间,吸收汉族王朝统治经验,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加强对边地的控制,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早在漠北的时候,忽必烈就同大批中原汉族士大夫取得了密切的联系,在忽必烈的周围渐渐形成了一个汉儒幕僚集团,使得忽必烈的思想意识朝着不同于同辈皇兄弟的方向发展。忽必烈在漠北和林时,接受了刘秉忠提出的“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及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使得忽必烈对旧制度造成的弊害有了清楚的认识,并希望在以后能建朝省、立法度、定官制,整饬赋税,采用汉法。通过这些汉族文人的帮助,忽必烈不仅自己努力接受、学习汉文化,还要其他蒙古贵族跟着学。
公元1251年夏,蒙哥继承汗位后,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全部委托给忽必烈掌管。次年,忽必烈又得到关中地区作为封地。忽必烈面对“汉地不治”的情况,在进一步拉拢汉族人士的同时,采取了招抚流亡、禁止妄杀、屯田积粮、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措施,以积聚雄厚的物资、军事基础,并任用熟悉汉法的宋金官僚、知识分子进行统治,初步扭转了局面。
为了安定民心,忽必烈还屡次禁止诸将妄杀无辜,军士有违令的,杀以示众。致使诸军凛然,几乎没有敢违犯命令的。对掳获的战俘,不杀也不掳为奴,而是主张释放。
为了筹备进攻南宋的军粮、军费,忽必烈还十分注意屯田。公元1252年,忽必烈在唐州(今河南唐河)、邓州(今河南邓县)等地屯田,并在邓州设立屯田方户府。次年,又在凤翔(今陕西凤翔)屯田,以盐换粮,供应军饷。此外还发行了纸钞。这样,忽必烈逐渐控制了当时蒙古政权在中原汉地的很大一部分财权。忽必烈自掌管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之后所实行的一系列措施,使中原地区得到了初步的治理,人户逐渐增加,经济慢慢地恢复起来,为忽必烈夺取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
忽必烈采用汉法,治理汉地必然地损害了蒙古游牧贵族和西域商人的利益,而在中原威望的日增,又形成了对蒙哥汗权的威胁。公元1257年,蒙哥借口忽必烈刚打完仗,又患有脚病,让他留在家中休息,而以塔察儿为左翼军统帅,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权。后来,蒙哥因塔察儿军事失利,又命忽必烈重率左路军征宋。在征宋的过程中,忽必烈又重新把东路军的大权控制在自已的手中。
公元1259年夏,蒙哥在攻宋战争中身负重伤,死于合州(今四川合州)钓鱼山下。忽必烈的弟弟、倍受蒙哥信任的阿里不哥在蒙哥诸子和亲信大臣的支持下急忙策划继承汗位。
宪宗蒙哥是在南下伐宋的战争中死于合州城下的,因此,他生前没有对嗣位问题作出安排。这就在蒙古王室内部引起了激烈争吵。忽必烈有资格接替大汗的地位,但其皇弟阿里不哥和宪宗蒙哥的儿子们也可以继承汗位。这样,争夺汗位的斗争不可避免地在拖雷等诸王间发生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于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黑岩小说网hyxs2.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