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黑岩小说网hyxs2.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spanclass="xx1"7.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span
20世纪末期,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中国东南沿海的大片地区在世纪之交首先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出现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巨大的“增长极”。
首先出现这种局面的是浙江。
改革开放以前,浙江是一个中等发达程度的省份。1980年,浙江的全部工业总产值只有201亿元。其中,民营工商业尤其落后,全省民营中小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00万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0.035%。1981~1985年是浙江民营中小企业起飞发展的时期。浙江的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千家万户的家庭作坊和“前店后厂”的小企业开始,形成以专业化市场为依托的企业集群(clusters)和特色产品,在全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上销售。1985年已经有26.4万户农民个体企业和农民联户企业。
在城市工商业发展的支持下,浙江省5年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80年的429.72元增加到1985年的839.56元,年均增长14.33%,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219.21元增加到1985年的548.6元。1985年以后,浙江的民营中小企业继续迅猛发展。2000年,城乡民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已经占到全省工业增加值的49.0%。从1981年到2000年的20年中,浙江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已经从1980年的67.7%降低到2000年的37.2%,下降了30.5个百分点。城市化率也从1980年的14.9%提高到2000年的48.7%,共提高了33.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5个百分点。
到20世纪末,浙江省的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年人均收入都仅次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居于全国其他省级单位的首位。
广东是中国一个老的改革实验地区,以外向型的乡镇企业见长,早就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不过在20世纪末期,由于国有经济改革和法治环境的改善滞后,它在对内对外经济上的表现都较长江三角洲地区有所逊色。广东有些地区已经在改善投资环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急起直追。如果能在与香港特区经济整合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其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江苏的经济发展经历过一些曲折。20世纪80年代,“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较之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国有企业曾经一马当先,显示出很大的竞争优势。然而到了90年代初期,这些由基层政府控制的社区所有制企业虽然规模有了发展,却日益表现出类似于国有企业的缺点,出现了效率下降、增长乏力的趋势。过去,中国国民经济每一次出现衰退,江苏总是最先走出逆境,增长速度大大领先于全国各省。但在21世纪之交中国经济出现转机时,江苏的表现甚至差于国内许多地区,并被浙江所超过。因此,“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需要进行制度改革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但是,“放小”很快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掌权的人用很低的价格把企业“半卖半送”或“明卖暗送”给自己人。二是在改制成股份合作制的时候,不但不对原有的职工社员就劳保欠账作出补偿,还强迫他们交钱入股,否则扫地出门。这种不合理的做法引起了职工的强烈反应。针对这种偏差,国家经贸委发出通知要求“刹住这股风”,于是,有些地方停止了“放小”。停止“放小”的地方,经济更加恶化,以致这些地方在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的情况下掀起了向温州、台州学习的热潮,借鉴了后者的企业制度,进行了产权重组,绝大部分都改制为个人独资或公司制企业。从那以后,苏南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GDP增长、工业生产回升,投资非常活跃,表现出方兴未艾的活力。特别是它的外向型经济,情况很好。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