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class="xx1"9.2从经济结构调整到增长模式转型/span
在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决策层普遍有一种要把被“文革”动乱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的急切心情,而问题的根源在于体制性弊病则被广泛忽视了。当时中国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这种恢复性增长使许多领导人以为,在消除了“四人帮”干扰的条件下,组织“新跃进”的时机已经到来。
197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1976年到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要求,在1978~1985年期间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在全国形成14个大型重工业基地,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为了实现新的跃进,1978年7~9月举行的国务院务虚会强调要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在那以后的几个月中,同国外签约引进耗资160亿元的9套大型化工项目,以及宝山钢铁厂、100套综合采煤设备等22个耗资600亿元的项目。如此巨大的投资规模,这样多的大型项目同时进入建设高峰,对于国民经济形成了很大的冲击。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国经济已是“重病之躯”,加上新的“折腾”,就出现了新一轮的经济波动。
当时,也有不少头脑冷静的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对“洋跃进”的做法有所保留,主张要先进行调整再稳步地发展。例如,陈云在1978年12月10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东北组小组会上提出引进项目要循序渐进,不要一拥而上。生产和基本建设都不能有材料缺口,这样实际上挤了农业、轻工业和城市建设。1979年3月,他又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联名致信中共中央,提出“前进的步子要稳,不要折腾”;“现在国民经济没有综合平衡,比例失调的情况严重”;“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在陈云等人的推动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1979年4月做出了用三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部署,要求压缩工业投资规模,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比重。但是,由于苏式增长模式在经济工作领导干部中保持着深刻的影响,调整方针执行得很不得力。因此,当时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顾问的老一代经济工作领导人薛暮桥在若干内部讲话中批评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进展缓慢。国家计委领导决定对他的“泼冷水”言论进行批判。
鉴于国民经济已陷入财政赤字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困境,198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建立由赵紫阳总理任组长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任命姚依林为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调整经济工作的方针。在接着召开的“国务院长期计划座谈会”上,陈云、邓小平等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与高投资、高增长方针完全不同的意见,其中包括:(1)将积累率降到25%左右,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两三年内控制在500亿元左右,同时相应提高消费的比重;(2)放慢经济增长速度,工业生产年增长率放慢到7%~8%,甚至5%~6%;(3)调整经济结构使农业、轻工业发展得更快;(4)在城乡所有制问题上,要搞得更松动一些;(5)各项工作都要进行效果的比较;(6)要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对外贸易,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等等。这里就蕴含着改变早已习以为常的粗放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正因为如此,又经过了一年多的讨论,在1980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才正式把“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确定为经济工作的总方针。
经过1979年和1981年的两次调整,经济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经济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以往受到破坏的农业有所发展,发展滞后的轻工业也有所加强。这样,农民极度贫困的问题有了缓解;农产品和消费类工业品开始扭转长期存在的供应短缺状态。以消费性服务为主的服务行业如商业、餐饮、旅馆业等增长较快,以生产性服务为主的行业如外贸、运输、金融业等也开始有所增长。
1980~1981年期间,中国政府和所属研究机构对造成经济困境的原因和救治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研究,形成了后来被称为《经济建设十大方针》的系统思路。这套思路1981年12月得到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的批准,正式成为中国政府的施政方针。
《经济建设十大方针》提出,为了求得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要通过国民经济的调整,迅速达到经济全局的稳定”,还要“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的一套老的做法,真正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
《经济建设十大方针》进一步指出,这条新路子的“核心问题”,在于“千方百计提高生产、建设、流通等各个领域的经济效益”;而“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组织结构、工业布局和经济布局都不很合理”和“经济管理体制也存在着许多弊病”,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最大障碍”。
《经济建设十大方针》指出,围绕着改善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贯彻执行下列十项方针:(1)依靠政策和科学,加快农业的发展;(2)把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放到重要地位,进一步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3)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强能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建设;(4)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5)分批进行企业的全面整顿和必要改组;(6)讲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增加和节省建设资金;(7)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8)积极稳妥地改革经济体制,充分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9)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大力组织科研攻关;(10)从一切为人民的思想出发,统筹安排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开局成为柔弱虫母》【抖音热书】《全民星海时代》《赛博朋克:2075》《万人嫌断情绝爱后》《庆余年:范府大宗师》《结婚而已》《仗剑独行斩鬼神》【重生小说网】《不正常型月》
黑岩小说网【hyxs2.com】第一时间更新《中国经济改革进程》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