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平三藩收复台湾
康熙亲政后,经过一番考虑,将当务之急的治国大事列出,然后亲自书写了“三藩、河务、漕运”的条幅悬挂在宫中柱子上,以随时提醒自己。由此可见解决三藩是康熙朝夕不忘的首要大事。三藩是指明朝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个藩王,他们分别盘据在云南、广东、福建三个省区。三藩王在明末清初先后降清,为清兵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尚可喜和耿仲明也分别被授予平南王和靖南王的封号。三藩分别专制一方,与清廷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康熙继位之后,中央即开始逐步削减三藩的权势,做撤藩的准备。
尚可喜因为年老多病,已把藩事交给儿子尚之信主持。在二年(1673)春上书,尚可喜请求回辽东老家养老,请令其子尚之信袭封王爵。早已有撤藩打算的康熙遂命令撤掉尚藩,将其全部兵士划归广东提辖管制。消息传来,吴三桂和已承袭靖南王爵号的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都惊恐不安,他们独霸一方的幻想破灭了。他们也上书假意要求撤藩,来试探朝廷的动向。
康熙召集了众臣议定撤藩之事。大部分人持反对意见。他们提出了种种理由:有的认为云南、福建等地匪患未除,不宜撤藩,有的认为撤藩以后兵士需要安排,花费巨大。众说纷纭没有统一意见。只有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坚决主张撤藩。20岁的康熙皇帝力排众议,做出了最后裁决:“从其所请,将三藩全部迁到山海关外。”他指出,三藩王手中都握有重兵,已形成气候。吴三桂等人怀有野心,蓄谋已久,如果不及早除掉三藩,势必养虎成患,危害天下。于是,康熙派侍郎折尔肯、学士傅达礼赴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赴广东、史部待郎陈一炳赴福建,催促办理撤藩事宜。
吴三桂当年为报家仇放清军入关屠杀农民起义军,使清兵得以长驱直入。他降清又心怀异志。镇守云南后,吴三桂利用独占一方的特权,招降纳叛,横征暴敛,不断扩充实力,在三藩中势力最大。他的野心也随之膨胀起来。他以藩府名义任命的官员,吏、兵二部不得干预,他推荐的被称为“西选”的官员遍及天下。凡要害地方,他都千方百计安插进自己的死党。吴三桂属下有53佐领、士兵1.2万多人。每年朝廷向吴藩支付的俸饷就达900多万两白银。吴三桂还自行征税、开矿、铸钱,与西藏互市茶马,聚敛财富,秣马厉兵。诡计多端的吴三桂在加紧准备叛乱的同时怕露出马脚,遂大兴土木,搜罗美女,做出安于享乐、胸无大志的样子,暗中加紧操练军兵,待机而动。
康熙十二年(1673)冬,吴三桂认为时机已到,联合尚、耿二藩以及台湾的郑经武力反清。自封为“兴明讨虏大将军”,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公开叛乱。
吴三桂公开叛乱后,他分布在各地的党羽纷纷响应。各地的告急文书频频传至京城,举朝震惊。原来反对撤藩的人乘机抵毁,认为吴氏叛乱是撤藩引发的。大学士索额图竟要求杀主张撤藩的明珠等人以谢叛逆。年轻的康熙皇帝临危不惧,严厉驳斥了这些护藩的论调。他说:“三藩心怀不鬼,撤亦反,不撤亦反,因此决不仿效汉景帝诛晁错以平七国之乱的做法。”
康熙决定出兵平叛,并为此进行了周密的部署。首先,命先锋都统硕岱率清军兼程前往荆州,进驻常德以遏叛军。时叛军已进湖南,荆州震恐,康熙又派三路大军日夜兼程,赶往荆州。荆州位居天下之中,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康熙派重兵驻守,遏制叛军北进之路,是稳定战局的重大决策。为了能使援兵及时赶到,康熙又在山东兖州、山西太原建立军事基地,集结兵力、秣马以待。下令停撤耿、尚二藩以孤立吴三桂。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二十七日,颁布诏书,声讨吴三桂背恩反叛罪行,宣布削其亲王爵位,表示武力平叛的决心。四月十三日。将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孙吴世霖处绞,以打击吴三桂。
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耿精忠受吴三桂煽动,据福建反叛。江西地处两叛军集团夹攻之间,形势危急,康熙调兵遣将,力挽危局,命安南将军额附华善守京口(今江苏丹徒),定南将军希尔根赴江西,杨威将军阿密达镇江宁(今南京),平南将军都统赖塔去杭州,平寇将军根特巴鲁援广东,镇东将军喇哈达驻江南以保护东南财赋重地。细致而周密的举措,避免了吴、耿会师江西危局的出现。
康熙十三年(1674)十二月,陕西绿营兵提督王辅臣发动叛乱,此时京师已无兵可调,形势危机。康熙采纳华善的建议,提高绿营兵的地位,授甘肃提督张勇为“靖逆将军”,委以收复王辅臣,总督不得节制,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最后王辅臣投降,西北局势趋于稳定,为平定三藩之乱提供了保证。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黑岩小说网【hyxs2.com】第一时间更新《中国历史名人之九》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