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广西罗城县(今广东仫佬(mulao)罗城自治县)来了一个中年人做县令,他叫于成龙(1617—1684年)。
于成龙,字北溟,永宁州(今山西离石)人,出生农家。他经历明清交替时代,饱览沧海桑田之变,深知民间疾苦。
当时,传说广西蛮烟瘴雨,北方人不服水土,十有八九不能生还。于成龙那时已经45岁了,家里还有一些田产,尚可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亲友多劝他别去。
可是,于成龙却马上变卖了部分家产,凑足路费,就上路了。途中,他去探望了一位年轻时的同窗好友,一吐衷肠,表明了自己决不贪财,而是想干一番事业的理想。
虽然于成龙早有吃苦的准备,可是,到罗城一看,仍然不免大吃一惊。罗城在万山丛中,山如排剑,突兀峥嵘,河流纵横,天然落差造成许多瀑布,水声震耳,如同汤沸。人称那里“猴子难越千条涧,鸟儿难飞万重山”。罗城屡经战乱,早已残破不堪,县城根本没有城池街道,只有一些破烂不堪的草房,县衙门也好不到哪里去,东边是舍馆,西边是书吏舍,中间开一门,后面是内宅。内宅没有墙壁,常有野猴光顾嬉戏,白天就能听见山中虎啸之声。于成龙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想到“既来之,则安之。”于是,他用石块堆成几案,在柱子下支锅做饭,晚上睡觉,头枕一口刀,床头放两支枪,以防备山贼。
于成龙出生农家,深切同情农民百姓。有一次,上司询问如何处理地方事宜,他答道:“地方的强盗,其实就是百姓。百姓虽然无知,决不乐于为盗,一定是饥寒刑罚所迫,才沦为盗贼。”他主张“勿戕民命”,“勿肃民肤”,“稍疏一面之网,多方招抚,开诚布公,消疑释嫌”。来到罗城,于成龙就按照这些方法实施。果然取得效果。不久,外逃的百姓纷纷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开荒种地,安心生产了,罗城再很少看到强盗了。
于成龙每逢春季,农时大忙时,就乘坐滑竿,到罗城县的田野四处巡视。遇到辛勤耕作的百姓,他就停下来,口称“劳苦了”,“劳苦了”,表示慰问。百姓带着妻儿老小围着他磕头,然后和他一块儿环坐树下,拿出带的饭菜和他边吃边聊,如同家人父子一般欢快、融洽。罗城的百姓凡是勤恳耕作,收获丰盛的,于成龙定要在农户门前树立标志表彰;凡是懒惰,听任田地荒芜的,他就召集百姓围着羞辱他,迫使他改过自新。几年之后,罗城嘉禾遍野,牛羊满山,气象大为改观。
最令人高兴的是有的百姓还盖起新房。凡是新屋落成,于成龙都要亲自写额联,送给房主张贴,祝贺乔迁之喜。
罗城县是个少数民族集聚的地方,主要有仫佬族和壮族。有些少数民族头人常常带人到县城抢掠人口牲畜,搅扰社会治安。于成龙了解到其中缘故,就带兵开进山寨,找到头人和他们讲和,并约定每年十月送他们耕牛花酒,供山寨维护生计。这样,罗城县的民族纠葛,被于成龙化解了。
于成龙治理罗城,不是以权势压人,而是以身作则去感化百姓。他做官从不带家眷,身边只有两三个老头相随。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黑岩小说网【hyxs2.com】第一时间更新《中国历史名人之九》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