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火罗文和回鹘文本《弥勒会见记》性质浅议 (第1/3页)
季羡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黑岩小说网hyxs2.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吐火罗文和回鹘文本
《弥勒会见记》性质浅议
本世纪初,德国探险家在我国新疆考察,发现了一大批古代民族语文的文书残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弥勒会见记》吐火罗文本和回鹘文本,都是残缺不全的。这批文书带回德国去以后,他们的学者就努力从事解读工作,迄今为止,已经获得十分令人满意的成果,促进了有关学科的进展。吐火罗文A方言(焉耆文,东吐火罗文)的残卷已经由EmilSieg和WilhelmSiegling编订出版:
TocharischeSprachreste,KöniglichPreussischeTurfanExpeditionen,herausgegebenvonE.SiegundW.Siegling,I.Band,DieTexte,BerlinundLeipzig1921.
其中包括《弥勒会见记剧本》(MaitreyasamitiNāṭaka)的几个手抄本的残卷。
回鹘文本叫作,残卷由A.vonGabain编订出版。
FaksimilederalttürkischenVersioneinesWerkesderbuddhistischenVaibhāśika-Schule,InFaksimileherausgegebenvonAnnemariev.Gabain,1957,FranzSteinerVerlagCMBH.Wiesbaden,IIAkademie-Verlag,Berlin1961.
保存在德国的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由SinasiTekin译为德文:
DieUigurischeÜbersetzungeinesWerkesderbuddhistischenVaibhāṣika-Schule,Akademie-Verlag,Berlin1980.
最近二十年来,我们的考古工作者也在新疆发现了这两种古代文字的《弥勒会见记》残卷。回鹘文本于1959年4月被一个维吾尔族牧民在哈密县天山公社发现,通称为“哈密本”。这个本子的残卷共有二百九十三张(五百八十六页)。中国学者冯家升、耿世民、李经纬、伊斯拉菲尔·玉素甫、多鲁坤·阚白尔、阿不都克由木·霍加等从事对这本书的解读工作,发表了一些论文和译文。最后的三位学者于1988年出版了《回鹘文〈弥勒会见记〉》I,新疆人民出版社。这些论文和专著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至于吐火罗文A本,发现的残卷的数量也颇为可观,计有四十四张(八十八页),是1974年冬季在焉耆县七个星千佛洞发现的。80年代初,我受新疆博物馆李遇春先生之托,从事这个新博本的解读工作,在中外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些论文和译文。对这一学科的研究,也算是尽上了一点绵薄微力。
在这一件崭新的工作中,我们面对着一系列的新问题。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弥勒会见记》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这里所谓“性质”包括下列三个问题:它是创作呢,还是翻译?它的内容是什么?它的体裁是什么?其中以第三个问题为中心。学者们争论的或者怀疑的也就是这个问题。
我在下面分别谈一谈。
是创作呢,还是翻译?
本书是一个译本,一个编译本。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无限恐怖之这个中洲很叛逆》《娶了旺夫小夫郎之后》《少女的野犬》《任务又失败了》《仙官有令》《游戏搞到一个亿》《在求生综艺被植入大佬人设》《我是主角攻的作恶兄弟》《一个俗人的诸天影视之旅》《高武纪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