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事》转载请注明来源:黑岩小说网hyxs2.com
长兵器
矛
矛在隋唐时期又称“槊”。一种形状直而尖的刺击长兵器。分矛头和长柄两部分。矛身一锋两刃,两刃之间的中线隆起部分称“脊”,有的在脊两旁开有凹槽。脊往下延长称为“銎筒”,用来装柄,銎侧有环和孔,用来装缨。整个矛长2~5米。矛和枪相似,一般矛头比枪头更长,矛头锋利,柄又长,刺杀效果比戈好,适合于步兵、车兵和骑兵使用。
矛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工具。最初用尖形的石块或骨角绑在竹木长杆上,就成了原始的矛。商、周时代有了铜矛,分酋矛和夷矛两种。战国时又出现了铁矛。到汉代,矛非常盛行,并出现了用清一色的长矛武装的军队。公元199年,孙策进攻黄祖,刘表曾派5000长矛兵去援助黄祖,可见长矛是当时军中的主要兵器。矛在三国时期仍然盛行,如蜀国猛将张飞就善于使用长矛。
由于枪制造简易、节省材料、使用轻便,而杀伤效果并不比矛差,所以到晋代枪兴起以后,矛渐渐衰落。
戈
戈是一种可钩可啄的长兵器。由戈身和长木柄组成。戈身呈“T”字形,横出的一边叫做“援”,长约24厘米,内外有刃,内刃可以钩割,外刃可以推割,前锋可以啄击;横出的另一边叫做“内”,长约12厘米,上面有小孔;竖直部分名为“胡”,长约18厘米,有排孔。戈身用牛筋等牢固绳索穿过“内”和“胡”的小孔缚在长木柄上。整把戈就像一把长柄镰刀。
戈由原始时期的狩猎工具演变而来。原始人看到鸟兽打斗时用嘴啄或用角抵,便模仿着将兽角绑在长杆上,以延长人的手臂,这就是最原始的戈。后来吸收镰刀的钩割特点,便形成了具有钩割和啄击性能的兵器。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戈已成为军队中的主要装备。当时作战方式是车战,每辆车上有兵士3人,右边战士持戈或矛,他的任务是近战刺击。
战国以后,甲盔坚度提高,戈不如戟的作用大,所以戟逐步在军队中代替戈。步骑兵兴起,并逐渐替代战车后,戈就在战场上被淘汰,成为仪仗、门卫的饰物。
枪
枪亦称“长枪”。冷兵器时期一种在长柄上装有金属尖锐枪头的刺击兵器。古代实战的长枪和现代红缨枪一样,由枪头、枪缨和枪杆组成。枪缨多用犀牛尾、牦牛尾制成,扎于枪头与枪杆的相接处,作战时,枪缨抖洒开,可以迷乱对方的视线,当刺中敌人身体时,敌人伤口的血被枪缨阻挡,不至于顺着枪杆向外流淌,使枪杆变得湿滑而难以把握。枪杆用白蜡杆、竹竿,也有用铁杆制成。枪头与枪杆的重量比例必须合理,枪杆长则枪头轻,枪杆短则枪头重。
枪为“百器之王”,是在战场上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兵器。相传,黄帝与蚩尤作战时,就削木为枪。后来出现铁枪头,刺杀威力就更大了。从唐代到清代,都以长枪作为近战的主要武器,宋、明期间更为盛行。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常用的兵器就是枪。明代军制规定,每100个士兵中铳手10人,刀牌手20人,弓箭手30人,枪手40人。戚继光创造的12人的鸳鸯阵中,枪手4人,名为杀手,可见枪在战斗中的地位。
长刀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