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上的魔鬼雾团
阵地上的魔鬼雾团
化学武器——禁而不止的大规模杀伤武器。从狭义上讲,化学武器指的是在战争中使用的有毒的化学物质,即毒剂;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装填有毒剂或毒剂的组分(能生成毒剂的毒剂中间体)的化学弹药及投射工具。如装有毒剂的炮弹、航弹、火箭炮弹、导弹等,统称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一词虽始于近代,但在战争中使用有毒物质,却可溯到公元前5~6世纪。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人曾使用硫磺燃烧产生的毒烟,使敌人中毒。
在我国,公元前559年,晋、鲁、齐、宋等13国,联合讨伐秦国。秦国在泾河上游施毒,污染了水源,致使晋、鲁等国军队因饮用河水而造成伤亡。
在古代,以有毒物质作为武器是非常原始的,不仅使用方法简单,而且杀伤作用也极其有限。因此,化学武器作为作战的一种手段,在过去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有毒的化学物质真正作为一种武器被大规模地使用于战场,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开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4年10月12日,德军攻占了比利时的伊普雷(Ypern)的里尔,并集中了大量兵力向伊普雷东南发动攻势。由于遭到英、法联军的顽强抵抗,德军未能取得突破。最后,交战双方掘壕据守,进入了相持阶段,时间长达数月之久。
德军为改变这种对峙态势,突破对方防御,最高统帅部采纳了著名的化学家哈伯(Haber)的建议:以工厂中大量库存的液态氯气作为武器,对敌实施化学攻击。担任这次攻击任务的是德军工兵第35联队。
毒气攻击的显赫战果,引起了交战各国的极大重视。于是,交战各国也纷纷开始使用毒剂。从此,有毒的化学物质,便作为一种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被广泛地应用于战争。同时,施放毒剂的方法,寻找毒性更高的新毒剂和有效的防护措施的研究也开始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化学武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仅使用毒剂的方法得到了改进,新的毒性更高、性能更好的含磷毒剂也被研制出来了。1939年,德国首先研制出了新毒剂沙林。1944年,德国又合成出了毒性更高的梭曼毒剂。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黑岩小说网【hyxs2.com】第一时间更新《化学武器科技知识(上)》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