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创建儒家思想体系
仲尼最后回到鲁国后,除了偶尔对现实发表一些议论外,基本是只发言,不行动,他将精力主要用在了培养弟子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上。
仲尼为了编著好《易传》,在晚年刻苦研读《易》。时而凝神端详,时而放声读之,时而持笔书写,不久,把《易》精读了一遍,了解了全书的内容;又细读了第二遍,基本掌握了书中的要点;接着,潜心精读了第三遍,更透彻地把握住了《易》的实质。
此后,结合写作与教学,不知又将《易》书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翻去,把串联竹简书的熟牛皮带子磨断了3次,史称“韦编三绝”。
其实,“三”是个概数,表示多次。就是说,仲尼读的那部《易》书的熟牛皮带子被磨断了多次。每次磨断之后,弟子帮助老师用新牛皮带子把竹简串好,继续研读。通过反复阅读琢磨,仲尼对《易》达到了融会贯通,在以前边读边写的基础上,开始系统地编写《易传》。
在编著《易传》的同时,仲尼又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仲尼加以吸收、改造和创新,早期的儒家学派终于诞生了。
儒家学派的目的与功能不外乎道德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道德问题说到底就是个礼制问题。儒家学派的创建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仲尼在垂暮之年总结自己的思想进程时说:
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可见,仲尼在年轻时就有了远大的志向,但他一生中的挫折也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儒家学派的出现应该是仲尼晚年的事情了。
仲尼自称“三十而立”。仲尼年轻已经以办私学成名,他的贵族后裔身份也得到鲁国贵族的承认。仲尼当初到东周王都洛阳“问礼”,并会见了做史官的老子,真正得以系统地接触周官典籍,并全面检讨“周礼”,就始于此时。
在周游列国的14年间,仲尼一面教导弟子,一面上下求索。从“四十而不惑”至“五十而知天命”,仲尼走向成熟,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在这一时期,仲尼在理论上的最大成就,就是用“仁”对“礼”进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他的“仁学”理论。对于夏、商、周三代的礼制,仲尼最赞赏的是周礼,认为它综合了夏商之礼的优点。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