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学习儒学知识
孔子所确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经过长时间实践发展,但至汉代初期,又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汉王朝建立后,最初以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作用于汉代初期政治。汉武帝刘彻时期,黄老学说、法家学说、阴阳学说等杂家并存,这种复杂局面极易导致人格的异化,显然对维护统一政权是不利的。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条件,为一代大儒董仲舒的登场,搭建了一个历史性舞台。
董仲舒之所以能够登上这个舞台,取决于他对儒学知识的长期积累和研究。而这个过程,从他少年时期就开始了。
董仲舒出生于广川郡,就是现在的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赵,西界三晋。自古齐鲁多儒生,燕赵出方士,三晋产法家。董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后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
董仲舒天资聪颖,3岁就能背诗写字。虽然他生在富贵之家,可家父董太公从未娇惯他。四五岁时就循规蹈矩地管教他,7岁就上学堂念书了。
据《春秋正义》、《公羊义疏》两书记载,孔子将《春秋》传子夏,几经承传后到了公羊寿这里。而董仲舒是子夏的六传弟子,是公羊寿的学生。
公羊寿为齐郡人,当时广川郡与齐郡中隔平原郡,小时候董仲舒就赴齐郡向公羊寿学习《春秋》,学习孔子的儒学,在公羊寿这里接受教育。他读书的范围很广,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的书都读。
董仲舒受先秦时期知识分子的观念的影响,满怀抱负,志在“治国平天下”,愿使满腹经纶化为治国安邦的韬略或国策,使天下百姓备受其智慧的恩泽。
董仲舒熟读藏书,以酬报国之志。在他所读的书中,他认为《春秋》是最适宜治国安邦定天下的。
《春秋》本是孔子依据鲁史修撰的一部政治史。据说孔子晚年见道之不行,自己的主张难以见之实施,于是以著作史书褒贬历史的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为了避免政治迫害,孔子在属辞比事上常常使用隐晦的语言,其微言大义,只口授给弟子,并不笔之于书。
由于《春秋》属于一本记载鲁国历代帝王治国成败的经验和教训的书,所以,董仲舒从小就熟研《春秋》,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董仲舒少年时酷爱学习,成绩之优秀在家乡广川郡一带是出了名的。他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冥思苦索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高招:在宅后修筑一个小花园,这样可以让小仲舒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宅基地范围还不算小,董太公觉得应该把花园盖得大一些。于是,在第一年,他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看人家的后花园是怎么建的,一边准备砖瓦木料。
后花园盖成的头一年,园里绿草如茵、花香鸟语、蜂飞蝶舞。董仲舒的姐姐多次邀弟弟到园中玩,但董仲舒只是摇头,手捧竹简继续看阅读,专心致志地学习孔子的《春秋》,背诵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小花园里建起了假山。邻居、亲戚的小孩都去假山上玩。这时,小朋友们常常叫董仲舒一起来玩,但董仲舒连动也不动。他低着头,用笔刀在竹简上刻写文章,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及邻村的百姓纷纷携儿带女前来观看。父母叫他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旧挺直腰板在看书。
农历八月十五是合家团聚的日子,晚上,董仲舒全家人都在吃月饼赏月,可是左等右等也不见小仲舒的踪影。他母亲急忙派人去找,但到书房一看没有。原来,小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又到齐郡去找先生公羊寿研究诗文去了。
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董仲舒读书“三年不窥园”,就是这一典故的由来。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黑岩小说网【hyxs2.com】第一时间更新《君子之为》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