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为》转载请注明来源:黑岩小说网hyxs2.com
吴与弼的儒学修养实践
宋代之后,理学继续发展,至明代,心学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吴与弼是有明一代心性之学的开山祖师。事实上,没有吴与弼,不会有明代儒学的繁盛和蔚为大观。
吴与弼是继孔子之后的少数几位儒家之一,他的身体力行,他的涵养功夫,尤其是他的躬耕农事,在我国儒学的发展历程中几乎寻不到对手。
吴与弼幼年天资聪慧,与其他的小孩子日常行为很不一样。6岁入学,7岁学对句,八九岁在乡学读书时,对文学、天文、律历、医卜均有所学,即已崭露头角。16岁学诗赋,18岁习以科举之业。
1410年,19岁的吴与弼赴京侍奉时任国子监司业的父亲,读朱熹所编的《伊洛渊源录》,对道统的传心之精神颇感震撼和惊动。于是,他谢绝与人交往,独处小楼二年,专心攻读《四书》、《五经》和“二程”、朱熹的语录,无意入仕途,决心以讲授理学,传播程朱理学思想为己任。
1411年,吴与弼奉父母之命返乡完婚。在乡里,他一切行动都遵守儒家的礼仪规范。每次到京探望父亲,穿的都是布衣旧鞋。有人故意讥讽吴与弼的迂腐,甚至故意找茬和无事生非,但他均不动心,久而久之,这些乡民反而被他所感化。
中年以后,由于家境日贫,吴与弼亲自下田耕作,自食其力。对不义之举,一概不为;对不义之财,一概不取。
有一次,吴与弼在割水稻的时候,不小心手被镰刀划出血,然而他并没有包扎伤口,继续如初。这件事反映出他不动心和不为外物所胜的修养境界。
吴与弼在贫苦中学术功力和心性功夫突飞猛进,感悟颇多,每日记于册,多为枕上流泪、彻夜不眠和反复反思的心血结晶。又常梦到圣人模样,其修身功夫已经做到了浑然不露圭角的澄明之境。
由于吴与弼的品德和博学,各地的好学青年慕名而来,或三五结群,或独自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而来,只要是有诚心肯学之辈,他都谆谆教诲。甚至招待学生食宿,以此远近闻名。
他采用点拨引导的方法,针对每个学生自身的素质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又常教育青年从日常事务和平凡生活上做功夫,笃行修心,常入于农事之中,劳累后既学,学累后既游于山泉之中。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