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研制星载计算机系统
黑岩小说网【hyxs2.com】第一时间更新《气象尖兵:中国成功发射系列气象卫星》最新章节。
第8章研制星载计算机系统
1965年12月,黄惟一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上海机电二局20所。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他与中国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6年以他为主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套用计算机控制的火箭自动测试发射控制设备。
1978年该设备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作为一名技术专家,黄惟一在担任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卫星工程研究所所长后,更认为自己有责任带领全所干部职工走出一条型号研制的发展之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正处于低谷阶段,形势非常严峻,几乎只剩下“长征3号”和“长征4号”地面设备及箭上二次电源还在继续生产和研制,每年交付平均不到一发,每年经费最多不过1200万元。他带着几位同志四处奔波,以诚恳的态度感动了用户,终于争取到一个型号测试车的任务。
黄惟一还主动开展一些有关的预研课题的研究,争取星上计算机、箭上“推进剂利用系统”计算机和弹上计算机的研制任务。由于抓住了这一机遇,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从此走出低谷。
星上计算机是卫星的关键部件之一,犹如人的大脑,如果大脑出了毛病必将危及卫星安全。它要求高、技术新、系统非常复杂。“风云1号”卫星方案设计的时候,A星用的是较早的固定程序计算机,只要姿控系统任何一个部件失效,系统便不能正常工作。
“风云1号”B星采用的计算机,在地平仪失效时,仍能完成姿态控制,性能上比先前的计算机有较大的改善。但因为对空间环境没有足够的认识,元器件的抗辐射指标达不到要求,在轨工作165天后,因空间单粒子效应引起翻转,后经“抢救”,姿控调整回来了,但该星没有达到预定的设计寿命。
为解决卫星在轨运行的长寿命问题,在“风云1号”C星上,由黄惟一领导设计的计算机系统采取了多项可靠性措施,并采用高可靠、抗辐射的P1750A作为CPU。“风云1号”C星上天后,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寿星。
“风云1号”C星上天后,黄惟一带领课题组成员把目光又瞄准气象卫星固态记录器这一尖端项目。
固态记录器起着将卫星围绕地球运转过程中所收集到的信息储存起来,而当接到指令后又能及时将储存的信息准确地发回地面的作用,它工作的好坏是卫星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黄惟一与课题组成员,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只用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研制成功了达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固态记录器。
1999年4月,太原卫星测试厂房正在进行卫星传输系统实验,由兄弟单位研制的二维动画固态记录器发生了故障。为确保本所系统内存固态记录器质量万无一失,黄惟一带领课题组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前后方联动,提出了《关于加强CMOS器件抗闩锁保护措施》的建议。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才一秒记住【黑岩小说网】地址:hyxs2.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