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河南治理淮河 (第1/5页)
《变害为利:新中国开国之初的水利建设与淮河》转载请注明来源:黑岩小说网hyxs2.com
●河南省在1952年至1957年水灾年份,坚持正确贯彻了“蓄泄兼筹”的方针,及时蓄水、泄洪、排涝、浇地,治淮工程初步显示了它的效益,减轻了灾害。
●1957年底,河南省人委召开水利工作会议,会议确定1958年全省共修小型农田水利的任务。
●1960年7月,周恩来在五省一市平原水利会议上,明确提出“蓄泄结合,排灌兼施,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的指示。
●河南治理淮河
河南省治淮工程拉开序幕
政务院发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毛泽东亲笔题字,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不仅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更让淮河人民梦寐以求的淮河治理愿望成为现实。
那时候,成千上万治淮大军开到各治淮工地,从全国各地来的水利科技队伍也云集到治淮现场,治淮事业从此开始了它光辉的历史。
在洪、涝、旱、碱各种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环境中,河南省淮河流域历史上就是一个苦难灾荒的地区。
解放前,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刚解放时,在河南省淮河流域各地,到处是积水的灾区,缺食少衣的群众。尤其在豫东的黄泛区,黄水刚退了不久,泛区是荒凉一片,泥沙埋着房屋,只露出屋脊,历历可数。整个淮河流域,那时候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凄凉情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中央对治淮“蓄泄兼筹”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对淮河干流进行了堵口复堤,经过五六年的努力,低标准治理了沙颖河、洪汝河,以及惠济河、包河、汾泉河、黑河和双泊河等河道,使一些沟河有了排水出路。
修建完成了第一批白沙、石漫滩和板桥,与第二批南湾、薄山共为5个大型水库,33座小型水库。
兴建了老王坡、吴宋湖、蚊停湖、潼湖和泥河洼等5座洼地蓄洪工程,兴建了第一个大型水库灌区,即白沙灌区。
在平原疏浚开挖了一些沟流工程,开展了打井,配套水车,推广了“56”打井法,仅1956年就打井32万余眼。在山丘地区开展了试点水保,推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片治理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
1955年,河南省还开展了白沙、石漫滩、板桥3个水库中的扩建工程。
尽管从1952年至1957年连年大水,特别是1954年、1956年、1957年都是特大水灾年份,但由于正确贯彻了“蓄泄兼筹”的方针,及时蓄水、泄洪、排涝、浇地,治淮工程初步显示了它的效益,减轻了灾害。
1955年至1958年,淮河流域河南段的的粮食产量,已经基本上跃上70亿公斤的台阶,比1950年粮食增产了40%以上。
治理淮河一级支流沙颍河
1957年12月,河南省委召开了沙颖河治理会议,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到会指导。
沙颍河是淮河一级支流,是淮北地区跨豫、皖两省的骨干排水河道。因此治理目标首当其冲。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无限恐怖之这个中洲很叛逆》《我的梦境可以捡到至宝》【笔趣推文】《灾变卡皇》《封神:开局被抽龙筋》《死灵法师在末世疯狂屯兵》【红月小说网】【复活小说网】《人在华娱,职业奖励是间谍》《好男人系统[快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