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康行动 (第1/10页)
70周年专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黑岩小说网hyxs2.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乔德宽斩钉截铁地说:“全大队每人平均收入达不到1000美元的小康生活,我就哪儿也不去。”
●习仲勋在回信中说:“希望你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征途中努力攀登新的高峰。”
●孙惠民蛮有信心地说:“党的十三大把群众的劲儿鼓起来了,照这样下去,我们村可以更快地达到小康水平了。”
●小康行动乌沙村大力发展工业区
在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乌沙村,农业正一天天地走向商品化,市场正以无形之手指挥农民。
乌沙村村干部说,在1978年以前,这个村除了1000多亩靠海滩地种咸水草外,其余6000亩地,几乎都是水稻。
在1978年后,这里新增了2000多亩香蕉、2000多亩鱼塘和500多亩咸水草。
农业的年产值,由67万多元,增长到1986年的480多万元,增加了8倍以上。
乌沙人说,“只要放得开,干得成的事多了”。
乌沙工业区位于公路旁。白色围墙圈起的一片厂区,集中了10个工厂。这些厂都是“三来一补”企业、劳动密集型工厂,产品又都通过香港,输向世界各地。
在手袋厂明亮的大车间,姑娘们正埋头案前,穿针引线,案旁堆着一只只新颖、精美的手袋。
在电子厂的一楼,每个小伙子管着一台鸣响的机器,细看机器,都是比较先进的进口货。
乌沙人办厂晚,晚的好处是可以少走弯路。他们没有把厂建得东一个、西一个,而是在公路旁建起一片工业区。
同时,利用靠近港澳的优势,集力于办“三来一补”企业。这些企业一年的纯利,可达100万元。
走进区内最大的厂家,即“乐庭实业有限公司”。迎出来的是香港来的李加洪厂长。
村干部介绍说,李加洪就是1978年跑到香港去的乌沙人。
李加洪感慨地说,以前这里限制太多,除了种粮,什么都不让干,连他下海捞鱼虾都挨过罚。
李加洪说:“现在好了,政策开放,可以大干一番了”。在1984年,李加洪第一个回到乌沙。
村干部对他说,“回来吧,我们欢迎你!”
不久后,李加洪和乡亲们一道,干起乌沙从未有过的事业。在车间里,李加洪抓起一把五颜六色的电话线说,“这批货去日本,商标都打中国造,不打香港造,我想为祖国多出点力。”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