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苏—35战斗机 (第1/4页)
天才一秒记住【黑岩小说网】地址:hyxs2.com
俄罗斯苏—35战斗机
概述
苏—35是第4~5代重型战机,具有远程,多用途,空优和打击等特性。和苏—30有同样血统设计,有相似性能特征和零件;也可说是苏—30的一种特制版。更助长了苏—35BM型的研发。目前苏—35只有少量的五架服役于俄罗斯空军。
基本信息
机长:21.9米;机高:5.9米;翼展:15.3米;最大起飞重量:34.5吨;最大战斗载荷:8吨;最大航速:2.25马赫;最大航程:3600公里、4500公里(带副油箱);最大加速度:9克;外挂点数量:12个;发动机最大推力:29000公斤力(带推力矢量双发涡扇发动机);设计单位:苏霍伊设计局;北约绰号:超侧卫。
基本介绍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苏—27战斗机的横空出世,“侧卫”家族的各个成员开始频繁现身于世界各国的航空航天博览会,不断地展示自身的独门绝技,并陆续成为了多个国家空军的主力作战飞机。然而,随着国际战斗机市场的不断变化,尤其是一些第五代战机的相继推出后,苏—30系列战斗机已经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难以再现昔日辉煌。
为了今后10年内在战斗机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苏霍伊公司又不失时机地利用了正在研制之中的第五代战斗机的一些尖端技术,在确保空战性能明显优于世界上所有的第四代战斗机的基础上,正在竭尽全力打造一种号称第4++代的多用途战斗机,它就是“侧卫”家族的最新也是最后一名成员——苏—35超机动性多用途战斗机。
更名始末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最新推出的苏—35战斗机是一种在苏—27战斗机基础上通过大幅度升级改进的衍生型,并非在90年代初期大出风头的苏—35战斗机。
尽管二者在发展过程中许多设计理念和先进技术一脉相承,但在布局上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前者仍然采用传统气动布局,而后者采用了三翼面布局。
因此,为了行文方便,这里按照俄罗斯空军的叫法,将后者称为苏—27M战斗机,避免出现前后混乱的现象。下面,先粗略介绍一下苏—27M战斗机的研制过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苏—35战斗机的来龙去脉。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苏霍伊设计局的尼古拉·尼基京就率领一个研制小组,开始研究一种苏—27M单座型多用途战斗机,希望其综合作战性能优于截击机、歼击机和攻击机,从而弥补或替代已经在苏联空军中服役的苏—27S战斗机。
从设计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十分苛刻的要求,因为按照多用途设计的战斗机在许多方面根本无法超过任何一种单一用途的作战飞机。
苏—27M战斗机需要同时配备适合于空中作战和攻击导航的航空电子设备,携带激光或电视制导的智能弹药来攻击地面目标,此外还要求采用一种先进的电传操纵系统来实现超机动性。
于是,苏—27M战斗机安装了鸭翼和增加燃油的“湿”垂直尾翼,加装各种新设备,这意味着直接增加战斗机的空重,相应地降低了作战性能。苏霍伊设计局认为,重量增加的问题有可能通过改进后的AL一31FM或AL一35发动机来解决,同时还可以通过采用复合材料和铝合金来减轻重量。
实际上,苏—27M战斗机与其说是苏—27战斗机的多用途型,不如说是一系列技术优化的验证机。这个系列中的第一架是由苏—27S战斗机改装而成,被命名为T10M—1型,早在1988年1月28日就已经实现首飞。它与标准苏—27战斗机之间的区别不大,只是增加了空中加油探管和采用了新型“玻璃”座舱。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