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
黄宗羲(xi,1611—1695年),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字太冲,号梨洲。学者称南雷先生,浙江余姚人。黄宗羲一生坎坷,经历了明清改朝换代的动乱时期。坚持民族气节,晚年过着与清政府不合作的遗民生活。
在封建社会里,黄宗羲是第一个公开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而主张“无君”的人。他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有人称它是“人权宣言”,比卢梭的《民约论》还要早100年。与他同时代的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读了这本书,可以知道过去历史上所有帝王制度的弊端。他的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权,不仅对清末的维新变法运动影响很大,而且还一直影响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邹容和陈天华等爱国志士的思想。
黄宗羲的这种敢于“犯上”的叛逆思想,从小就略见端倪端倪(ni)事情的眉目。据说,他小时候好学深思,最讨厌的是八股文章,最喜欢看诸子百家的书籍,更爱读历史小说。他母亲发现儿子爱看杂书,就告诉他的父亲黄尊素,其父却说:“开卷有益开卷(juan)有益:读书就有收获和好处。让他去看罢。”这样,他从小就受到了反传统、反礼教、反强权这类著作的影响,培养了自己敢于反抗强暴的性格。
这种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精神,还表现在他为父亲复仇这件事上。当他14岁考上秀才后,便随父亲到了山东。他父亲黄尊素,是山东监察御史,眼看太监魏忠贤擅权专横,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民不聊生:形容人民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生活极端困苦。便和当时东林党诸人,如杨涟、左光斗、高攀龙等人,上书弹劾魏忠贤横行不法,结果被削职回家。心狠手毒的魏忠贤,纠合同党崔呈秀、阮(ruan)大铖(cheng)等捏造“封疆案”,大肆捕杀东林党人,先把杨涟、左光斗等“六君子”杀害,接着魏忠贤又派锦衣校尉拘捕和杀害了黄尊素、高攀龙、周顺昌等“七君子”。噩耗传来,全家悲恸(tong)。当时黄宗羲祖父还在,为了不忘报仇,就在黄宗羲出入的地方,写下这样的警语:“你忘记勾践杀死你父亲吗?”
黄宗羲19岁时,祖父去世。他为了替父亲报仇,决定只身去北京。他在袖子里暗藏一根铁锥,还写好一篇呼冤的文稿。此时,熹宗朱由校已死,崇祯即位。崇祯首先革除魏忠贤的阉党,魏忠贤自缢身死。崇祯褒奖东林党死难烈士,黄尊素也被迫劾为“忠端公”。但魏忠贤手下六个爪牙,即曹钦经、李实、许显纯、崔应元、叶咨和颜仲文还未审处。血气方刚的黄宗羲知道后,上书向崇祯帝控告。在刑部审判这六人时,黄宗羲也出庭了。黄宗羲见到许显纯时,怒不可遏,拿出袖中铁锥向许击去,许被打得鲜血直流。这六个人犯中的李实,事先派人送给黄宗羲3000两金子,只要求黄宗羲说明,李实是受魏忠贤的指使,而不是出于本人的意愿。黄宗羲坚决拒绝,并当场加以揭露。结果这六名爪牙,受到了应得的惩罚。从此,黄宗羲为父报仇、为国除奸的勇敢行为传遍了北京城,传遍了全国,人们啧啧称赞他是一位有烈性、有胆识的青年。
黄宗羲父亲的冤案虽已昭雪昭(zhao)雪:洗清(冤枉),但通过这件事,他看到了明王朝的腐朽,明王朝难以救治。于是他隐居家乡。发愤读书,并遵照他父亲的遗嘱,拜刘宗周为师,规约吴越一带读书弟子60余人,俱从刘宗周受学。从此,黄宗羲学有所成,走向社会,对旧传统、恶势力进行了坚决反抗。首先,他在南京由周介绍加入复社。其宗旨是:“重气节,轻生死,严操守,辨是非。”不久,他和太仓人张溥、张采,都成为复社的主要负责人,并和复社名名士杨廷枢、陈子龙、吴传业、沈寿民等人时常往来,左右江浙的舆论。
后来,阉党阮大铖在南京四处招摇,图谋东山再起。这时复社名士陈定生、吴应琪草写了《留都防乱揭》,揭露阮大铖的阴谋,要求把阮驱逐出南京城。《留都防乱揭》由顾杲、黄宗羲领衔署名,共计40人。这些人大都是复社名士。阮大铖从此对陈定生。黄宗羲等人怀恨在心,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城,崇祯自缢。不久,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在南京阮大铖和凤阳总督马士英拥立朱由崧(song)为福王,年号弘光。阮大铖、马士英把持朝政,排斥刘宗周等忠良之士,继而搜捕复社爱国志士。刘宗周和黄宗羲即逃出南京。不久,清兵又攻入南京。黄宗羲目睹清兵铁骑对百姓的蹂躏蹂躏(roulin):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愤而毁家纾(shu,解除)难,和浙东人民团结一起,展开轰轰烈烈的抗清运动。
清兵占领苏州、杭州之后,浙东各地纷纷组织义军抗清。黄宗羲也在余姚黄竹浦组织青壮年数百人为义军,沿钱塘江布防。老百姓称呼他的义军叫“世忠营”。后抗清失败,黄宗羲遂改名换姓,回到故乡,隐居在化安山的古松流水之间,用功研究算学。后因他的老师殉难,原老师讲学的正人书院无人主讲,他于是重整正人书院,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培植一代正气和学风。从此,黄宗羲拒不做官。
清王朝统治了全中国之后,为了达到“以汉人统治汉人”的目的,改高压政策为怀柔政策,广罗有民望的明朝遗民。康熙十八年(且679年),下诏征海内博学鸿儒鸿儒:渊博的学者。但黄宗羲以死坚辞。接着清廷设馆修明史,又礼请黄宗羲,他又坚辞不出。他只答应他的儿子黄百家与他的弟子万斯同,去北京明史馆“参订史事”,清廷只好派人到他家里,抄录他所收藏的有关明代史事资料。
黄宗羲先后在正人书院、宁波、海宁讲学。在这些地方讲学五年,后又到苏州讲学,声势很大。
黄宗羲晚年坚持民族气节,过着与清政府不合作的遗民生活。他规定的遗民操守是:“绝对不当清朝的官。”他对明朝的灭亡,怀着沉痛的心情。他在《卧病旬日未已间书所忆》中写道:
好友多从忠节传,人情不尽绝交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赤心巡天》《变身齐天大圣,觉醒七十二变》《龙藏》《封神:开局被抽龙筋》《玄鉴仙族》《我娘四嫁》《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逢君》【大家读】【墨墨文学】
黑岩小说网【hyxs2.com】第一时间更新《中国历史名人之九》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