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毛泽东准备巩固后方
《战略调整:三线建设决策与设计施工》转载请注明来源:黑岩小说网hyxs2.com
第8章毛泽东准备巩固后方
在我国面临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毛泽东坚持制定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随时准备痛击来侵犯之敌。
毛泽东“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深谋远虑,历来重视充分准备,多手准备,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防患于未然,争取战争最后胜利。
毛泽东在1957年参加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要争取15年的和平”,但还要估计一种情况,“就是想发动战争的疯子,他们可能把原子弹、氢弹到处摔。他们摔,我们也摔,这就打得一塌糊涂,这就要损失人。问题要放在最坏的基点上来考虑”。
其实,毛泽东早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就指出:“向着最坏的一种可能性作准备是完全必要的,但不是抛弃好的可能性,而正是为着争取好的可能性并使之变为现实的一个条件”。
这就是毛泽东谋略决策的一个最大特点,站得高,看得远,想得也更深。他历来重视有备无患,不强调“御敌于国门之外,”主张“诱敌深入,关起门来打狗”。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毛泽东提出十大军事原则第五条规定:“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力量对比下胜利的把握”。
毛泽东指出:面对强大的敌人进攻,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我们首要是保存军事实力,稳定战略大后方,待机打破敌人。这就必须实行战略退却,躲开敌人的致命打击。这在土地革命时期在四川叫“收紧阵地”,在江西叫“诱敌深入”。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者反对战略退却,理由是退却丧失土地,危害人民,即所谓打烂坛坛罐罐,对外也产生不良影响。战史已经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我军主力如不退让一步而被敌围歼,一切都无从谈起。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谈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时,他谈到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失利的历史教训。
当时,苏联的大部分工业基地分布在西部地区,当战争突然爆发时,面对德军的突然进攻和强大攻势,苏军只好边打、边撤、边迁,搬不及的工厂全部落到敌人之手。搬迁需要大量时间,建设投产也需要大量时间。当时,工厂成了苏军的沉重包袱,苏军一边打仗,一边还要撤迁工厂,严重牵制了战斗力。
当时苏军搬迁工厂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搬迁后还要重建恢复生产,以满足战争所需的大量物资。但搬迁需要时间,重建恢复也需要时间,前线的战争消耗不能及时得到补给,更不能组建、装备新的部队开赴前线作战,造成前线节节败退,丧失大片国土,人民处于敌人的践踏之下。来不及搬迁的工厂全部落入了德军之手,有的工厂遭到重大破坏,有的落入德军之手的,德军利用工厂组织生产,满足其战争消耗,达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为德军站稳脚根长期侵略提供了保障。
毛泽东批评了斯大林所犯的错误:“那里的红军,由于肃反扩大化削弱了干部,由于战略指导思想是要御敌于国门之外,国内不修工事,有攻无守,结果希特勒打进来,抵抗不住,只好按照诸葛亮的办法,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直退下去”。
毛泽东同一位主管工业的负责同志谈话时说:“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现在沿海工业这么宏大,不搬家不行,要好好研究斯大林的经验教训。他们一不准备工事,二不准备敌人进攻,三不搬家,这是教训。”他认为,由于斯大林重视东部地区工业基地建设,致使在卫国战争初期,惨遭巨大的破坏和严重损失。即便如此,这片工业基地在战争中发挥了较大作用。联系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如果战争打起来,没有强大的后方工业基地怎么行?
我国近代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事实证明了战略后方基地建设的非常必要性与重要性。
由于我国有西南作为大后方基地,对战争一线给予了持久的军事和经济支援,保证了抗战能够持继下去。尽管日军对我国后方基地也实施了一些轰炸破坏,但比走前方来损失就小得多,能够保证正常生产和军需供给。
不论入侵敌方武器多么先进,只能破坏地面的目标,没有占领地面的能力,这给自己调整战略,由守转攻提供了调整的时间空间和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这个武神太极端了》《北宋穿越指南》【鱼趣阁】《蝉动》《重开吧!蜘蛛侠!》《苟在修真世界》《我!清理员!》《男主怀了我的崽》《离婚后,我能听到未来的声音》《谁让他修仙的!》
钟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黑岩小说网hyxs2.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