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刘蜀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刘备在客居荆州时,三访隆中而出山,著名的“隆中对策”使刘备集团兴旺发达了起来。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后,刘备夺得了荆州,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郞将,并督调三郡赋税。刘备取下西川后,诸葛亮升任为军师将军,并“署左将军府事”?。按常理讲,军师应在重要战役的前线指挥部,及时调兵遣将和调整战略部署。然而“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刘备取下成都后,有三次大的外出军事行动,第一次是在215年,孙吴趁荆州防务空虚之际,偷袭了荆州三郡,刘备得知后,亲率五万大军下公安,欲以武力夺回。而曹操征降张鲁,取得汉中的息信传来后,刘备却与孙吴达成了一项妥协,将三郡让与孙吴,只是作了个别调整。而后迅速回撤,可见汉中之于刘蜀是多么的重要。第三次是222年刘备企图夺回荆州(219年,关羽丧失了荆州余部并身亡)而东征孙吴,在夷陵覆军,后忧病并殒殂于奉节白帝城。第二次就是218年到219年与曹操的汉中争夺战。
按说,汉中争夺战应是蜀汉立国的最为紧要的战事,汉中争夺战对于蜀汉政权来讲是生死攸关的。诸葛亮随军出谋划策,布局战事,应在情理之中,而实际却不是这回事,这其中的原由大概与其“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有关。当汉中战事如火如荼进行时,刘备感觉兵力不足,“急书发兵”??,诸葛亮征询杨洪,洪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为了保证前线军事斗争的顺利进行,诸葛亮做到了“足食足兵”,又稳定了后方,这比他亲自上前线更为重要。
在“隆中对策”中,诸葛亮建议刘备“跨有荆、益”?而立国,对益州的形势作了如下分析:“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里面没有从字面上提及汉中,而汉中的重要性却强调的很突出,当初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现汉中市区)”。?张鲁因刘璋暗弱而能够盘踞于汉中,这是一颗“钉子”,是应当拔除的,只有拔除了这颗钉子,才能“跨有荆、益”,才能在“天下有变”时,“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曹操于215年捷足先登端掉了张鲁,一脚踩进了汉中。刘备要与曹操争汉中,比剪除张鲁不知要难多少倍,因此,刘备是举倾国之力而来的。
由于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天下将三分,由于诸葛亮的出山而促成了三国鼎立,由于诸葛亮的辅佐而使刘备的事业兴旺发达了起来,由于诸葛亮与刘备的结合而使蜀汉政权建立并巩固,又由于诸葛亮与刘备治国理民的效果被社会所推崇,以及诸葛亮的人品风范为后世所景仰,故而,诸葛亮的故事为人们所喜闻乐道。三国的历史故事,经历朝历代的传播和演义,到元末明初时的罗贯中,将三国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性的故事情节的串联,和民俗化的扩展,形成了历史文学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小说中,罗贯中丰腴完美了诸葛亮的形象,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人品、道德、才干集中在他的身上表现了出来。定军山之战的成果和汉中地盘的取得,如果没有诸葛亮谋略的参与和具体安排部署,就会出现遗憾和缺失,这在民众的心理方面也不能得到满足,因而在故事和小说中,诸葛亮亲自策谋了定军山之战和取得汉中战役谋主的地位应在情理之中。我们不能指责《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构造与描写,我们更不能刺痛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心理素养。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出现在汉中争夺战的前线,更没有指挥和策谋过定军山之战。然诸葛亮采纳杨洪“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建议与建立的“足食足兵”的后勤保障体系,对刘备取得汉中的贡献却是不能埋没的。
三、“定军山之战”发生的条件和时局变幻所产生的后果
定军山之战是偶然的,它的结果具有戏剧性因素。然而在偶然的戏剧性效应的背后,却有着必然的联系,有其发生的时局和条件因素。这发生条件的大背景就是刘备发动的夺取汉中的战役。218年,刘备率蜀汉大军进击汉中,与张郃守备的阳平一线酣战连年而未有突破性进展。攻的艰难,守的顽强。219年正月,刘备寻求到了一个很好的战机。搞了一次夜间突袭,烧掉了张郃防线的一个鹿角,并且与张郃的亲兵卫队展开了肉搏战,这就打破了刘、曹军相持连年的僵局。而僵局一旦被打破,运用战略战术的空间也就活跃了起来,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夏侯渊的守备集团与刘蜀的进攻军团相持连年,紧张疲惫,正是“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张郃围鹿角被烧,曹、刘军展开肉搏战就是绝绳之开始。第三个条件是刘备以倾国之力,以高压势态取汉中,兵源和后勤补给源源不断地得到了保障。而夏侯渊的汉中守备集团虽然强硬,但是在相持连年的战争中,没有得到外部的补给和增援,尽管刘备的偏师吴兰、雷铜被曹军所吞,陈式控扼的马鸣阁道被徐晃所袭,但曹军在夏侯渊殒没前未有增援部队和战争物资靠近汉中。第四,张郃防线出了险情,夏侯渊分半兵助郃以加固除险,而自将兵力却削弱了。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看到了机遇与突破口,避实就虚,南渡沔水,直插定军山,又放了一把火,烧得夏侯渊乱了方寸,顾此失彼而神智恍惚。刘备抓住了“渊救火”的时机,造成了“一战斩渊”的定军山大捷的战果。
夏侯渊喋血定军山,带来了一系列后果。首先就是曹魏定军山阵地的丢失,曹军的防御体系被打乱,军心动摇,群龙无首,防御的战斗力显著下降。迫使疾病缠身的郭淮也强支病体,挺身出战了,“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次,汉中争夺战的战场已不局限于阳平之地,争夺的回合与较量的范围迅速扩展。第三,蜀军士气高涨,攻势凌厉,越战越勇,给曹军造成了节节败退的局势,并且使之继续损兵折将。这就使曹操在长安也坐不住了,不得不于219年春三月再一次亲率大军,疾驰汉中,“军遮要以临汉中”?,企图扭转汉中战局,挽回败绩。而到了汉中与刘备相持月余,亡者日多,魏将王平也投靠了刘备。曹操觉得汉中争夺战已无利可图,以“鸡肋”相喻而导引出汉中守备军团,很惋惜地撤离了汉中战场。
夏侯渊血洒定军山,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成就了蜀汉老将黄忠的英名和蜀汉王朝的事业。黄忠因杀了夏侯渊而从“讨虏将军”进位为“征西将军”,刘备在汉中称王时又擢拔其为“后将军”,位与关羽、张飞、马超同列。因夏侯渊的离世和定军山的失守,而使刘备在汉中战事中的成果不断扩大,以至于曹操亲临汉中也挽回不了败失汉中的结局。刘备在打开汉中战场局面时说:“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曹军于219年夏五月撤出汉中战场,也就默认了与刘备继赤壁之战后又一次较量的失败。从此,汉末军阀混战的局面被鼎立态势所取替,三分天下的格局得以确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段——三国。
注释:
勉县,两汉、三国时称沔阳县,西汉设置,因水而名,沔水亦称汉江。明洪武七年(1374)设沔县,1964年9月10日改称勉县。
《三国志张郃传》。
《三国志先主传》。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黑岩小说网【hyxs2.com】第一时间更新《阳平关口说三分》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