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海战武器 (第1/8页)
天才一秒记住【黑岩小说网】地址:hyxs2.com
●彭历生说:“仿制不是目的,仿制只是手段,自行设计才是目的。”
●彭历生说:“我们就靠这两台计算机,整整算了一年,硬是算出几十本,强度计算报告多达一千多页……”
●贺晋年说:“水陆坦克的研制是我们勇于探索的又一例证。”
●海战武器新中国第一枚海防导弹
1966年11月,我国第一批海防导弹“上游1号”以9发9中的好成绩顺利通过鉴定试验,标志着海防导弹研制的成功。
当年全程参与新中国第一枚海防导弹研制工作的南昌洪都集团退休工程师彭历生老人,当年担任强度组的负责工作,他至今还对新中国第一枚海防导弹的诞生与试射过程难以忘怀。
彭历生老人详细介绍了我国研制第一枚海防导弹的时代背景,他回忆说: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近海海域受到美国舰队的封锁,而对抗这种封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我国的海防舰对舰导弹。
1958年,造导弹被提上议事日程。
当时,我国政府特派代表团前往苏联与之协商,最终两国签订了一份“关于苏联向中国提供国防新技术援助”的协议,协议中除了其他国防武器外,有三种导弹的合作协议最特别:一种是潜射型,一种是地对地型,还有一种就是“冥河”型舰对舰飞航式海防导弹。
飞航式导弹与飞机制造在技术和工艺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中央决定“冥河”型导弹的研制任务由航空工业部门承担,并且定名为“上游1号”。
1960年3月24日,二机部四局以密字文件正式把仿制“上游1号”的任务交给三二�厂。
1960年3月,三二�厂正式成立承担仿制“上游1号”的任务。
因为办公地点的楼上是当时三二�厂的四车间,出于保密的考虑,三二�厂被称为“四零”办公室。
彭历生说:“由于涉及导弹研制,“四零”办公室的保密工作极其严格。”
据彭历生后来回忆:
那个时候我们的研制工作是绝密级别的,你看的资料别人不能看,别人借出来的资料你也不能看,还不定时会有保卫人员来检查。保卫人员如果看到你把资料随便乱放,或者资料在桌上而人不在,就要受处分。
曾经有个来实习的大学生去上厕所时把资料放在桌上,被保卫人员发现后就受了处分。
1961年,“上游1号”被列入暂缓上马的项目,研制工作缓下来,直到1963年才重新上马。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